
连日来,东亚局势再度紧张。日本新首相上任后,他有关两岸局势的最新表态迅速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中国外交系统发表激烈言论,舆论再次遭到谩骂,一些人的反日情绪再次高涨。中日冲突真的要爆发了吗?事实上,答案一点也不奇怪。决策权位于华盛顿,而不是东京或北京。在当前国际格局下,中日之间发生真正军事冲突的可能性绝不是由民意或随机事件决定的,而是由中美力量对比、美国在东北亚的军事存在以及日美安保条约的约束机制决定的。谈到中国周期性的“抗日起义”和“舆论攻势”,娱乐业的潮起潮落并不是随机的,而是通常有清晰的模式,是娱乐行业出现问题的迹象。 1、驻日美军的存在将决定中日是否会开战。让我们首先看一些数据。 2024年,美国在日本有大约54,000名士兵,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外军事系统之一。组成包括: 美国空军日本空军,约有 13,000 名人员,主要驻扎在嘉手纳空军基地,是整个印太地区最大的空中打击部队。驻日美国海军:约20,000人。横须贺是美国第七舰队的母港,拥有一艘推进剂航空母舰和几艘宙斯盾战舰。驻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大约有 18,000 名成员在冲绳担任快速反应部队,致力于应对该地区的高强度冲突。此外,2023年,美国和日本宣布日本第12海军陆战队将成为海军陆战队沿海作战团(MRF),专门设计用于阻止进入第一岛链。所有这些军事存在都受到美国和日本之间《安保条约》的约束,该条约于 63 年前签署,至今仍然具有约束力。这意味着什么?很简单:如果日本打仗,美国也会打仗。如果日本输了,美国也会输。中日冲突的实质是中美冲突。只要这个结构存在,中日之间就几乎没有发生秘密战争的机会。这不是因为中日两国的深厚友谊,而是因为东北亚的战略重要性。因为机制规定,谁行动就必须与美国对抗。在可预见的未来,中美之间的力量对比将远非“你打你我打我”的轻松状态。二、日本新首相为何“就两岸问题表态”?2025年10月,日本新首相上任后不久,就公开强调“台海和平稳定对日本安全极其重要”。日本将与国际社会合作,避免单方面改变现状。”这句话放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并不难理解。日本90%的能源进口都要经过台湾以东海域。如果台海局势不稳定,将对日本经济造成重大影响。中美冲突加大了第一岛链的压力。日本必须向美国表明自己的“立场”,否则在该地区的战略地位就会下降。“中国威胁”早已存在与韩国的动荡相比,这已成为日本国内政坛的共识话题。ea,日本更像是美国的“准同盟体系的首脑”。很多人会问:日本想激怒中国吗?不完全是。相反,这就好像日本在对美国说:“我已经准备好了,所以请继续将前线交给我”。如果这样的言论传到中国,难免会引起反日舆论的增加。然而,在具有实际作战能力的国家层面,战争仍然是不现实的可能性。 3、中国为什么不敢打?尽管中国近年来在军事和科技领域迅速取得进步,但现实情况是,目前还不具备在短期内与日美联军发动直接战争的结构性条件。首先,经济基本面不允许发生战争。到2024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预计将达到35%左右,其中制造业占比更大l 供给与需求。一旦发生战争,其后果将是难以忍受的:资本外流、产业链中断、能源和粮食进口受阻。其次,武器结构不对称。中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最大的短板不是装备,而是现代化海空联合作战的实际经验。后勤保障系统缺乏大规模、长期的战斗测试。 T还具有被第一岛链封锁、无法获得联盟系统支持的地理劣势。第三,中美之间仍然存在“相互依存的战略关系”。金融、技术、能源和出口都是相互关联的。在现实主义框架下,中国现阶段没有动力、也没有优势升级为白热化战争。由此可见,“言辞严厉、行动克制”的模式正在重演:外交部强烈谴责政府媒体发表广泛声明,社交媒体激怒了整个国家。实质性军事行动仍在演习和训练范围内。 4.这种言论并非针对日本,而是针对特定受众。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强硬立场是针对日本的。其实,观众的内在很重要。原因并不难理解。民族主义是最容易调动的情感资源。大国之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需要“连贯的叙述”。经济结构调整时期社会动荡加剧,国内舆论需要周期性“转移话题”。因此,我们周期性地看到“反日情绪的浪潮”,但每一波浪潮都有明显的结构性起伏。高潮是什么时候?潮水什么时候退? ——有非常有用的观察指标。过去十年,中国舆论有一个明显的规律:离子情绪曲线。当国内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反日反美情绪达到顶峰,需要出口或转移时,你就能看到一个大明星突然陷入困境。或者当财政问题迅速暴露时,或者当个人情感问题凸显出来时……它们就起到了调节舆论的作用。当内心的感受需要降温或提升时,娱乐圈事件总是比言论更有效、更安全。 5. 中国也不能免于“口水战”的传统。很多人认为,今天中国的外部舆论战非常激烈。事实上,这种模式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中苏争论中的“战争外交”: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媒体对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发起了长达数年的舆论攻势,发表了数百篇“批评”的文章。苏修主义。”我发表了。人民日报头版天天被烧,官方媒体的言论极其严厉,甚至带有侮辱性。当时的火力比现在对日本的批评要强得多。 2016年日本前首相挨骂的参拜靖国神社事件,就是由日本一些右翼政客的言论引发的。中国官方媒体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严厉的批评手段,将其政客描绘成“客观的”。但事实证明,这场口水战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姿态,而不是军事信号。今天也是一样。如果单从民族情绪来看,人们可能会认为战争随时可能爆发。但如果你看一下结构,就会发现它非常柔软。真正决定局势的信号,不是微信热搜,也不是外交部发布会,而是美国是否加大力度日本基地规模、中国在南海、东海的军事部署是否发生结构性变化、日本是否加强自身军工能力、中美科技、金融脱钩的速度……中日战争的风险从来不是由民意驱动的,而是由大博弈结构决定的力量决定的。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东亚不会太平,但也很难爆发事情。
特别提示:以上内容(包括图片、视频,如有)由自有媒体平台“网易账号”用户上传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注: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和视频,如有)仅由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的社交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